【太子參的簡介】
太子參,中藥名。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塊根。太子參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中藥名稱 太子參
別 名 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中央種子目
科 石竹科
屬 孩兒參屬
種 孩兒參
采收時間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
用 量 9~30g
貯 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拼音Tài Zǐ Shēn
太子參出處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太子參現在商品則普遍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滋補功用,但其力較薄。
太子參的采收和儲藏:6~7月莖葉大部枯萎時收獲,挖掘根部(以根呈黃色為宜,過早未成熟,過晚漿汁易滲出,遇暴雨易造成腐爛),洗凈,放100℃開水鍋中焯燁1~3min,撈起,攤曬至干足。或不經開水焯,直接曬至7~8成干,搓去須根,使參根光滑無毛,再曬至干足。
太子參的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質直生紡錘形塊根,四周疏生須根。莖單一,不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有明顯膨大的節,光滑無毛。單葉對生;太子參莖下部的葉最小,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最大,通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葉背脈上有疏毛,邊緣略呈波狀。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為閉鎖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邊緣白色而呈薄膜質,無花瓣;莖頂上的花較大而開放,花梗細,長1-2(-4)cm,有短柔毛,花時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針形,綠色,背面及邊緣有長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或鈍;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太子參的蒴果近球形。有少數種子,種子褐色,扁圓形或長圓狀腎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太子參的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林下和巖石縫中。太子參的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等地。
太子參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抗寒力較強,怕高溫,忌強光,怕澇。具有低溫發芽、發根和越冬的特性。氣溫在15℃,地溫在10℃時緩慢發芽、發根,高達30℃以上停止生長,忌連作。選陰濕山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土壤為宜,低洼積水、鹽堿地、過分粘重或過分貧瘠土壤中不宜栽種。前作以甘薯、蔬菜為好,可與玉米間作。太子參的栽培技術 用塊根繁殖。6~7月挖掘塊根,用濕沙貯藏。或用原地保種法,在5月上旬太子參地里套種早熟黃豆,待黃豆收獲后再挖太子參。栽種期10月。選芽頭完整,參體肥大整齊,無傷疤的塊根。栽種方法有平栽和斜栽兩種。平栽按行距15~20cm開溝,深6~9cm,將塊根平放于溝內,頭尾相接,覆土。斜栽,將塊根斜放于溝內,頭向上,尾向下,齊頭不齊尾,離地面2cm,覆土。每1hm2用種量1125kg。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種子,進行原地育苗。
太子參性狀鑒別 塊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8cm,少數可達12cm,直徑2-6mm,頂端殘留極短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較光滑,略具不規則的細縱皺紋及橫向凹陷,其間有須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或黃白色,角質樣;曬干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6列方形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射線甚寬。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 狀;初生木質部3-4原型。薄壁細胞中充滿淀粉粒,并有少數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于木質部較易察見。
太子參的粉末特征:淡黃白色。①淀粉粒極多,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4μm,臍點星狀、三叉狀及裂隙狀等,小粒的臍點不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②導管主為網紋導管,直徑12-24μm。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④木柱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狀彎曲。
太子參的藥理作用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太子參的功效
性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脾、肺經
太子參的作用
太子參具有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干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
【太子參的圖片】
【太子參的各家論述】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陜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