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果
柏樹果
植物形態(tài)
喬木,高達(dá)35m,胸圍達(dá)2m。樹皮淡褐色;大枝開展;小枝細(xì)長、下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綠色,寬約1mm;較老的小枝圓柱形,暗褐色紫色,略有光澤。葉二型;鱗葉長1-1.5mm,先端銳尖,中央之葉的背面有條狀腺點,兩側(cè)之葉背部有棱脊。 雄球花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3mm; 雌球花長3-6mm,近球形,徑約3.5mm。 球果圓球形,徑8-12mm,熟時暗褐色; 種鱗4對,先端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或方形,寬5-7mm,中央有尖頭或無,能育種鱗有5-6粒種子;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扁,長約2.5mm,淡褐色,有光澤,邊緣具窄翅。花期3-5月,球果翌年5-6月成熟。

2 生長環(huán)境
柏木屬亞熱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19℃,1月份平均氣溫3-8℃,7月份平均氣溫20-30℃,年 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區(qū)適宜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能耐瘠薄干旱。且稍耐水濕,中性、微酸性、 石灰質(zhì)土壤均能生長。
3 產(chǎn)地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以四川、湖北西部和貴州栽部最多,江蘇南部也有栽培。
(《四川中藥志》)
【異名】柏樹子(《分類草藥性》),香柏樹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柏樹葉"條。
【采集】8~10月,果實長大而未裂開時采收。
【性味】苦澀,平。
①《分類草藥性》:"苦澀。"
②《重慶草藥》:"味甘辛微苦,性平,無毒。"
【功用主治】祛風(fēng),安神,涼血,止血。治感冒頭痛發(fā)熱,胃痛,煩躁,吐血。
①《分類草藥性》:"安神除煩。"
②《四川中藥志》:"治風(fēng)寒感冒、胃痛及虛弱吐血。"
③《重慶草藥》:"解風(fēng)邪,安神,止血。治血熱煩躁,小兒寒熱高燒,吐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
【選方】①治風(fēng)濕感冒頭痛;胃疼:柏樹果二至三枚。打碎和酒吞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吐血:柏樹果研末和甜酒服。(《四川中藥志》)
藥用價值 編輯
性狀鑒別
成熟干燥球果呈圓球形,直徑8-12mm,暗褐色; 種鱗4對,頂端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或方形,能育鱗有種子5-6粒。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略扁,淡褐色,有光澤,長約2.5mm,邊緣具窄翅。氣微,味澀、平。
祛風(fēng),安神, 涼血,止血。治感冒頭痛發(fā)熱,胃痛,煩躁,吐血。
①《分類草藥性》:苦澀。安神除煩。
②《四川中藥志》:治風(fēng)寒感冒、 胃痛及虛弱吐血。
③《重慶草藥》:解風(fēng)邪,安神,止血。味甘辛微苦,性平,無毒。
治血熱煩躁,小兒寒熱 高燒,吐血。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 煎湯,3~5錢;或研末。
采收和儲藏
8-10月,果實長大而未裂開時采收。曬干備用。
藥材基源
為 柏科植物 柏木的果實。
選方
①治風(fēng)濕感冒頭痛;胃疼:柏樹果二至三枚。 打碎和酒吞服。 (《四川中藥志》)
②治吐血:柏樹果研末和甜酒服。 (《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治 風(fēng)寒感冒、 胃痛及虛弱吐血。
2.《重慶草藥》:解風(fēng)邪,安神,止血,治血熱煩躁,小兒寒熱高燒,吐血。
3.《分類草藥性》:安神除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