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化裁應用體會(一)
“陽和湯”出自《外科全生集》,主治一切陰疽,具溫經開腠、通絡化痰之功。筆者在臨床上運用本方,隨證加減化裁,治驗頗多。現略述體會,舉隅如下。
治陰疽,加減權變
用本方治陰疽,其投藥指征除以局部的平坦、漫腫、色白(或黯)、酸楚、冷痛(或不痛)為依據外,須結合整體的面色白光白,口不渴、小溲清長,脈來遲細等“虛寒”現象者。方中熟地為主藥,宜重任之,功在益陰補血。麻黃要少用,若重用則喧賓奪主,有失陽和通滯、溫補開腠之機。馬培之《評外科全生集》云:“此方治一切陰疽,無出其右,……陰虛有熱者,不可沾唇”,誠的論也。茲舉一隅,在臨床實踐中予以加減權變。
案一:郁×:男,66歲。長夏躬耕,汗出,復遭雨淋。歷周許,始覺后背有負重感,畏寒、朝輕暮重。查視后背膚色如常;唯第5~6胸椎之右側漫腫,捫之呼叫“酸痛徹骨”。苔薄白、根膩,脈沉細。辨為流注發背,證乃濕痰凝聚而成。治宜溫化散結。藥用:麻黃、炮姜、肉桂各9g,炒白芥子15g,鹿角膠(烊化)10g,甘草5g。外用丁桂散撒黑膏藥上敷貼。2劑后,收效不顯。思之,年邁陽微,治當溫通心腎。遂予原方去肉桂,加桂枝、附子各5g,丹參15g,炮姜易干姜3g(外治同前)。2劑后,漫腫趨消而痛減。宗原方附子減藥量為3g(外治同前)。2劑,諸證悉除。
按:本例初診時,處方溫補“虛寒”有余,而溫通心氣(陽)不足。證由于“汗出雨淋”,邪乘虛襲;加之年邁陽微,故收效不顯。二診用桂枝將易肉桂,助麻黃發汗,開腠之力方顯;用干姜易炮姜,加附子一守一走,溫經通陽,相得益彰;用丹參入心經,通脈絡之阻滯。桂、附用量要小,意在“少火生氣”。全方加減權變,具備溫通心腎功能,病告痊愈。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