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宣肺疏風,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咳嗽,癥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臨床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屬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
方劑名:止嗽散
方劑組成: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各、桔梗、甘草,原方為散劑,現作湯劑服。
方劑方解:止咳化痰,用于外感久咳 咳痰不爽,表邪未盡者,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
方劑用法用量: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甘草(炒)375g,陳皮(水洗去白)500g。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后,臨臥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姜湯調下。
方劑禁忌:痰中帶血者慎用。陰虛勞嗽者,不宜使用。
方劑應用:
止嗽散載于《醫學心悟》,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甘草七味藥物組成,為清代醫家程國彭所創。本方原為外感風寒、咳嗽多痰者而設,因此方劑不寒不燥,溫潤平和,且又長于止咳化痰,所以臨床被變化運用于諸般咳嗽的治療。筆者驗證于臨床,若外感風寒,表邪已解,而余邪未盡,咳嗽偏重者,此方頗為適宜,投劑輒效。
樸某某,男,47歲。時值初冬,因衣著單薄而感冒風寒,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四肢酸楚,無汗,咳嗽,咳痰色白稀薄。于當地靜脈點滴用藥后,諸癥消失,唯咳嗽不減??淘\:微有發熱惡寒,胸悶,口淡,泛惡,咳嗽多痰,痰色白質稀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滑。證屬余邪未盡,肺氣失宣,清肅失常,津液失布之疾,治以疏風宣肺,止咳化痰。處方:桔梗15克,荊芥15克,蘇葉10克,生姜9片,紫菀15克,百部15克,前胡15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杏仁15克,灸甘草10克。5劑,水煎早晚溫服,囑其禁生冷油膩及辛辣之品。
藥盡5劑,痰濁頓消,咳嗽若失,囑其以膳食善其后。
按:止嗽散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咳嗽多痰而設??计浞剿幗M成,方中百部、白前、紫菀皆入肺經,功在止咳;桔梗、陳皮理氣化痰,炙甘草補中土調和諸藥,與桔梗同用更能清利咽喉。方中僅有味辛而不烈,輕揚疏散之一味荊芥,祛風解表逐邪之力甚微,僅能微宣其表,對外感風寒,邪氣尚盛,或久咳邪氣不衰之疾,非其所能。此劑重在化痰止咳,微宣其外,若外感風寒,肺失宣降,雖經發散,而余邪未盡,仍咳嗽多痰者,投予此劑頗為適宜。止嗽散對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皆可加減應用。若表邪未盡,可選加防風、前胡、蘇葉、生姜等味以疏散表邪;若喉中癢,或介介如梗狀,可倍桔梗,加牛蒡子、蟬蛻等味以清熱利咽祛痰;若出現發熱頭痛、口干咽痛、或微惡風等表熱證時,可選加桑葉、薄荷、雙花、連翹、黃芩等味以疏風清熱;若燥熱傷肺,干咳少痰者,可去荊芥、陳皮,選加桑白皮、枇杷葉、川貝母、瓜蔞等味以清燥潤肺化痰;因燥濕而致咳嗽多痰者,可選加半夏、茯苓、膽南星等味以燥濕化痰;久咳者,可選加搜風入絡之蟲類藥,若地龍、白僵蠶、全蝎、蟬蛻之屬,以祛風解痙,化痰散結。運用得當,每獲良效。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