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
桂枝附子湯
【組成】
桂枝4兩(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兩(切),大棗12枚(擘),甘草2兩(炙)。
【主治】
傷寒8-9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日3次。
【臨床應用】
傷寒變痹《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張幼文,32歲,貴胄之子,素因多濕,偶感風寒,發熱惡寒,一身手足盡痛,不能自轉側,脈浮大而緊。風為陽邪,故脈浮大主病進,緊主寒凝,脈癥合參,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4錢,附子1錢半,甘草2錢,大棗6枚,生姜3錢。1日2服,3日舉動如常;繼服平調之劑全愈。
【各家論述】
①《注解傷寒論》: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姜、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也。②《傷寒論類方》: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3兩,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脈促、胸滿之癥;此桂枝加1兩,附子加2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癥。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③《傷寒論方解》:加桂、附,是因沖逆、惡寒、身體煩疼、四肢掣痛諸癥較重的關系。桂枝、甘草與大棗同用,可以平沖逆,能治心下悸或臍下悸;桂枝、甘草與生姜同用,辛甘發散,能解表而散水氣,以防水漬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劑量,那只是為回陽設;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溫經止痛了。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