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清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二,用于治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脅滿悶,口苦舌干者。
【方劑組成】
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山梔、丹皮各3克,黃芩、黃連、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胸脅滿悶,口苦舌干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
【方劑藥材介紹】
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腫療瘡。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麻疹不透,癰腫瘡毒。
柴胡: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不調。
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常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山梔: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黃芩: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各家論述】
梔子清肝湯——新方臨床參習錄,外加實踐
組成:黨參5克 砂仁5克 梔子10克 山藥5克 車前子5克 石膏5克 伏苓5克 黃連5克 東楂5克 甘草5克 蔥頭3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食后服,一日二次。
主治:肝火上攻引起的頭暈耳鳴,目赤干澀,口苦舌干,胸滿悶氣,不思飲食等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