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headache)是臨床常見的癥狀,通常將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統稱頭痛。頭痛病因繁多,神經痛、顱內感染、顱內占位病變、腦血管疾病、顱外頭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導致頭痛。發病年齡常見于青年、中年和老年。
按摩治療
頭痛是患者的一個自覺癥狀,在臨床上極為多見。頭痛一癥,可見于現代醫學的內、外、神經、五官等疾病中,并可分為顱外病變,顱內病變,神經系統病變及全身性病變等。
引起頭痛的原因非常復雜,但不外乎有外因和內因2大類。外因頭痛包括外感頭痛和外傷頭痛;內因頭痛包括情志頭痛與內傷頭痛。外感頭痛包括風寒頭痛,風濕頭痛,風熱頭痛和暑濕頭痛;外傷頭痛包括各種損傷性頭痛。內傷頭痛包括肝陽頭痛、痰濁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郁頭痛、血瘓頭痛和腎虛頭痛;情志頭痛主要是指神經性頭痛。
無論何種頭痛,均以“常規按摩手法”的坐位按摩法為主,然后再對癥治療(重點在頭、頸部)。
中醫按摩治療各種頭疼的方法:
風寒頭痛加重拿風池,點按風府、風門(雙)、肺俞(雙),對按太陽,雙拇指同時點攢竹(雙)、魚腰(雙)、絲竹空(雙)、陽白(雙)。鼻塞不通者加重點按雙側迎香。
風熱頭痛加重拿合谷(雙),點按曲池(雙),擦大椎以發紅為度。
肝陽上亢和肝火上炎頭痛加按肝俞(雙)、膽俞(雙)、行間(雙)、太沖(雙)。
痰濁頭痛加按脾俞(雙)、三焦俞(雙)、豐隆(雙)。
氣滯頭痛加按擅中、期門(雙)、章門(雙)。
血癖頭痛是當今臨床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病癥,在女性中尤為多見。
這種病癥的主要病因是受風、寒、濕等外邪的侵襲;或洗了頭后不及時吹干;或因顱部損傷;或過食生冷、或某些高蛋白、高脂肪或高膽固醇食物所致。使腦血管收縮變細,或血管內異物增多,或血液砧稠度增大或血脂過高所致血管內的血流緩慢或癖塞不通,從而影響大腦供血不足而導致眩暈,甚至可因大腦缺血而發生昏厥或偏癱。
本病發生的部位常是頸內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前動脈。多因感冒而發,往往起病比較突然,頭脹痛也較劇烈或痛如針刺。由于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眩暈,四肢無力,嚴重時天旋地轉,如坐車船或懸吊在半空中,走路不穩,甚則起臥困難。患嚴重腦血管障礙(血癖性頭痛)的患者經10^-30次的按摩治療后,有效率可達10000,治愈率也在95%以上。
其操作方法是在“常規按摩手法”基礎上,重點在頭、頸部治療。按摩手法主要以疏通頸動脈(特別是雙側風池穴處)和癖塞的腦動脈為主。手法操作時,必須按其動脈的分布走向而順行,同時加用TDP治療儀理療。值得注意的是,對本病癥的治療必須持之以恒,直到治好為止,否則后果嚴重。
氣虛頭痛時,除作“常規按摩手法”外,加用升提百會和點肋補氣法(見氣虛感冒)。
血虛頭痛加用點按隔俞(雙)、肝俞(雙)、脾俞(雙)、胃俞(雙)、心俞(雙)。
腎虛頭痛加按雙側腎俞和加用大補元氣法,又名“垂直推腰補腎法”,即用雙手掌分別按放于腰部兩側的腎俞穴(腎區)處,兩上肢直立,隨患者的深呼吸運動作一緊一松的按壓動作,連續約1分鐘。
神經性頭痛,加按心俞(雙)、厥陰俞(雙)、神門、陰鄭、通里(均雙),并重復多次做從頭前至頭后的頭部梳理法(即干梳頭)。
自我按摩時,要留意手指下的感覺,皮膚顯得增厚或有凹陷的部位多為酸脹感明顯的部位。
疾病預防
頭痛?的防治應減少可能引發頭痛的一切病因,包括避免頭、頸部的軟組織損傷、感染、避免接觸及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等,同時還應及時診斷及治療繼發頭痛的原發性疾病。鎮靜藥、抗癲癇藥以及三環類抗抑郁藥物對于預防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發作有一定效果。
如頭痛由外感風寒或操勞過度引起,可通過帶帽子預防;還可配合喝熱湯或熱粥出汗緩解。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