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根異名苦椿菜,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及根莖。干燥根彎曲不整,長約20厘米,粗約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明顯的縱溝,根莖有突起的節。質堅硬,縱劈之,內部有眾多之縱行纖維;橫斷面木質部有很多空隙,從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黃。立秋后采挖,去凈須根及莖苗,曬干。主產內蒙古、遼寧、江西、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中文學名 麻黃根
門 裸子植物門
目 麻黃目
屬 麻黃屬
分布區域 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新疆、甘肅、青海
用 量 3~9g;外用適量
界 植物界
綱 蓋子植物綱
科 麻黃科
種 草麻黃、中麻黃
采收時間 秋末采挖
貯 藏 蜜麻黃根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資源分布
分布于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滌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功用主治
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凇兜崮媳静荨罚褐购?,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
?、邸端拇ㄖ兴幹尽罚簲亢构瘫?。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細作撲粉。
中藥屬性
【性味歸經】甘,辛。入肺經。
【功效】止汗。
【功效特點】本品止汗作用很強,可用于一切虛汗,但須根據情況之不同隨證配用。如表虛自汗則配補氣藥,陽虛白汗則配補陽藥,陰虛盜汗則配滋陰收斂藥,產后虛汗則配養血圍表藥,標本兼顧,可獲良好效果,亦可與煅龍骨煅牡蠣共研細末作粉外撲用于止汗。
【功效作用】止汗:①用于表虛自汗,可與黃芪、炒白芍、焦白術等同用。②用于陽虛自汗,可與人參、桂枝同用。③用于陰虛盜汗,可與熟地、山茱萸、煅龍骨、煅牡蠣同用。④用于產后虛汗,可與當歸、黃芪等養血固表藥同用。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功專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3~9克,入煎劑。外用:適量,同其他藥研末作粉外撲。
【別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藥用部位】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及根莖。植物形態詳"麻黃"條。
【成份】含麻黃堿A、B、C、D,阿魏酰組胺,麻黃根素A,麻黃雙酮A、B、C、D升血壓作用的酪氨酸甜菜堿。
【功能主治】治體虛自汗、盜汗。
?、偬蘸刖埃?quot;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凇兜崮媳静荨罚?quot;止汗,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
③《四川中藥志》:"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細作撲粉。【選方】①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
?、谥翁摵篃o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壑萎a后虛汗不止:㈠當歸一兩(銼,微妙),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麻黃根散)㈡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圣惠方》麻黃根散)
?、苤文I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臨床應用】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粉撒撲。用治自汗,盜汗?!疽思伞坑斜硇罢呒煞?。
配伍應用
配浮小麥麻黃根甘平止汗,浮小麥甘涼止汗,麻黃根入肺經, “肺合皮毛”,故可實表止汗;浮小麥人心經,“汗為心液”,故能益氣清熱,涼心止汗,又因浮小麥體質輕虛,其性升浮,能達皮腠而出其熱,故又可止盜汗。二藥伍用,相互促進,益氣養心,清熱涼氣,固表止汗,用二者配伍,確有止汗之功,再與五味子、麥冬、黨參配用,療效可能更好。
炮制方法
一、凈制除去雜質,洗凈(《藥典85》)。
二、切制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藥典85》)。
三、炮炙蜜制先將蜜放火鍋內,用文火熔化,入藥拌炒,炒至蜜吸透呈黃棕色,取出攤開放涼,不粘手。每麻黃根片100kg,用蜜15kg(《云南》)。
常用選方
1.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
2. 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 《局方》牡蠣散)
3. 治產后虛汗不止:一當歸一兩(銼,微妙),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方》麻黃根散)二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 《談野翁試驗方》 )
4. 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 《千金方》 麻黃根粉[1]
估計摘要
1.《名醫別錄》:“止汗,夏月雜粉撲之”。
2.《本草綱目》:“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 效如影響”。
3.《本草正義》:“其根則深入土中,……則輕揚走表之性尤存,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于里。是故根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汗, 而并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