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葉,干燥葉多枯干皺縮,呈黃綠色。展開后為掌狀復葉,小葉5片,橢圓形,長2.5~7厘米,寬2~3厘米,邊緣有細鋸齒,背面葉脈上有小毛刺。質脆易碎。葉柄細長,長4~8厘米,粗3~5毫米,表面有縱向溝紋。氣微香,味苦。以干燥、色綠、完整、氣香者為佳。產于四川、陜西等地。
中文名 參葉
來 源 為五加科植物大葉三七的葉
別 名 七葉子
性 味 性微寒,味苦甘,無毒
(《中藥志》)
【異名】七葉子(《中藥志》),定風草(《陜西中藥志》)。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大葉三七的葉。植物形態詳"竹節三七"條。
【采集】夏至至小暑節間,當枝葉茂盛時采收,攤開陰干,扎成小把。
【藥材】干燥葉多枯干皺縮,呈黃綠色。展開后為掌狀復葉,小葉5片,橢圓形,長2.5~7厘米,寬2~3厘米,邊緣有細鋸齒,背面葉脈上有小毛刺。質脆易碎。葉柄細長,長4~8厘米,粗3~5毫米,表面有縱向溝紋。氣微香,味苦。以干燥、色綠、完整、氣香者為佳。
產于四川、陜西等地。
本品在市場上亦作人參葉用,參見"人參葉"條。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微寒,味苦甘,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心、肺、胃三經。"
【功用主治】清熱,生津,利咽。治熱邪傷津,口干舌燥,心煩神倦,風火牙痛。
①《中藥志》:"利咽喉,生津液,亮嗓音。"
②《四川中藥志》:"生津止渴。治暑熱傷津,口干舌燥,心煩神倦,虛熱上干清陽而頭昏目眩。"
③《本草推陳》:"煎湯治風火牙痛,有清涼降火之功。"
④《陜西中藥志》:"清肺,止渴,生津。作茶茗常服,有滋補強壯之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4錢;或浸酒。
【選方】治骨蒸勞熱,腰腿痛,防中暑:參葉三錢。水煎服或泡茶飲。(《陜西中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