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曲的簡介】
紅曲,中藥名。為曲霉科真菌紅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臺灣、福建、廣東等地。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飲食積滯,脘腹脹滿,赤白下痢,產后惡露不盡,跌打損傷。 中文學名 紅曲
別 稱 赤曲、丹曲、紅米、福曲、紅大米、紅槽
界 真菌界
門 真菌門
綱 不整子囊菌綱
目 散囊菌目
科 曲霉科
屬 紅曲霉屬
種 紅曲霉
分布區域 河北、江西、浙江、臺灣、福建、廣東等地
采收時間 夏季雨后或細雨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貯 藏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通風處 拼音Hónɡ Qū
英文名Red rice
出處出自《飲膳正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曲霉科真菌紅曲霉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ascus purpureus Went.
原形態菌絲體大量分枝,初期無色,漸變為紅色,老后紫紅色;菌絲有橫隔,多核,含橙紅色顆粒。成熟時在分枝的頂端產生單個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μm×(7-10)μm。在另外菌絲頂端還產生橙紅色單個球形子囊殼(閉囊殼);閉囊殼橙紅色,近球形,直徑25-75μm,內含多個子囊。子囊球形,含8個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無色或淡紅色,(5.5-6)μm×(3.5-5)μm。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養基進行人工培養,使之成紅曲米。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臺灣、福建、廣東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紅曲呈長卵形、類橢圓柱形或不規則形,略扁,長5-8mm,寬2-3.5mm,厚1.5-3mm。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淺縱、橫紋理。質脆,易沿橫紋理斷開,斷面平齊,邊緣紅色至暗紅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淺紅色。氣特異,味淡、微甘,以紅透質酥、陳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紅色。菌絲有隔、多核,有分枝,紫紅色。枝端可見單個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橢圓形或梨形,褐色,(9-11)μm×(6-9)μm。枝端還可見單個類球形的橙紅色子囊殼(閉囊殼),內有多數子囊,子囊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圓形或近球形,光滑,無色或淡紅色,(5-6.5)μm×(3。5-5)μm。
藥理作用紅曲發酵后可分離到輔酶Q10,輔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細胞代謝及細胞呼吸的激活劑,能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促進氧化磷酸化反應。它本身又是細胞自身產生的天然氧化劑,能抑制線粒體的過氧化,有保護生物膜結構完整性的功能。對免疫有非特異的增強作用,能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增加抗體的產生,改善T細胞功能。
炮制1.篩凈灰屑,揀去雜質。
2.紅曲炭:將凈紅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內部呈老黃色為度,噴淋清水,冷卻。 性味甘,溫。
①《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②《綱目》:"甘,溫,無毒。"
③《本經逢源》:"甘微苦辛,平。"
歸經入肝、脾、大腸經。
①《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
②《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太陰經血分。"
③《要藥分劑》:"入脾、胃、大腸三經。"
【紅曲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治產后惡露不凈,瘀滯腹痛,食積飽脹,赤白下痢,跌打損傷。
①《飲膳正要》:"健脾,益氣,溫中。"
②《本草衍義補遺》:"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
③《綱目》:"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后惡血不盡,擂酒飲之良。"
④《本草備要》:"入營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損傷。"
⑤《醫林纂要》:"解生冷物毒。"
【紅曲的圖片】
【紅曲的注意】
注意脾陰不足及無食積瘀滯者慎用。
①《本草經疏》:"無積滯者勿用,又善破血,無瘀血者禁使。"
②《本草從新》:"忌同神曲,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
【紅曲的復方】
①治心腹作痛:赤曲、香附、乳香等分。為末,酒服。(《摘元方》)
②治小兒頭瘡,因傷濕入水成毒,膿汁不止:紅曲搗罨之。(《百一選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