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薄荷的簡介】
山薄荷,為唇形科植物香青蘭的全草。生于海拔200-2700m的干燥山坡、河灘石處、芒地或草原。
藥材名稱 山薄荷
拼音 Shān Bò He
英文名 all-grass of Moldavica Dragonhead
別名 野薄荷、小蘭花、香花花、臭蘭香、梔子花。
出處 出自《吉林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香青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acocephalum moldavic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6-40cm。莖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的短毛,常帶紫色。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4-4cm,寬0.4-1.2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瑑擅鎯H在脈上被短毛及散生黃色腺點,邊緣三角形牙齒或疏鋸齒,有時基部牙齒呈長刺狀。輪傘花序生于莖或分枝上部,每輪有花4-6朵;苞葉邊緣下部有細長芒狀刺,小苞片兩側(cè)各具2-5長芒狀刺毛;花萼長8-10mm,被金黃色腺點及短毛,脈常帶紫色,2裂至近中部,上唇3淺裂,3齒近等大,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下唇2裂較深,裂片披針形;花冠淡藍紫色,工1.5-3cm,唇形,外面被白色短毛和金黃腺點,上唇稍向下彎,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2裂,具深紫色斑點;雄蕊4,后一對較長,花藥叉狀分開,花絲無毛;子房4裂,花柱無毛,柱頭2裂。小堅果長圓形,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2700m的干燥山坡、河灘石處、芒地或草原。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等地。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莖直徑2-5mm,嫩莖方柱形,密被倒向短毛,老莖近圓柱形,較光滑,表面紫紅郄或黃綠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長1.5-4cm,寬0.7-2.5cm,邊緣具三角形鋸齒,有時基部的齒端具長刺毛,兩面葉脈疏被細毛,下面有凹陷棕以腺點。輪傘花序頂生,苞片長圓形,每側(cè)有3-4長刺齒,下面有腺點;花萼筒狀,長約1cm,具15條縱紋,先端5齒裂,齒間具小瘤;花冠唇形,淡藍紫色。氣香,味辛。
以葉色綠、花多、氣香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發(fā)油約0.52%,油的主要成分有檸檬醛(citral)57%-59%[1](又報25%-50%)[2],香茅醇(cit-ronellol)4%,百里香酚(thymol)0.23%,檸檬烯(limonene)[2],牻牛兒醇(geraniol)30%,橙花醇(nerol)7%-2,3,4]、牻牛兒醛(gera-nial),牻牛兒醇乙酸酯(geranyl acetate)[2,4,5],橙花醇乙酸酯(neryl acetate)[4],香青藍黃酮甙(moldavoside)[6],此外還含有γ-亞麻酸(γ-linolenic acid)及其異構體[7]等。
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無水乙醇20ml,置水浴上浸漬0.5h,濾過。取濾液2ml,加5%氫氧化鈉溶液使成堿性,加氨制硝酸銀試液2.5ml,置水浴上加熱1-2min,即有明顯的銀鏡生成。(檢查醛類)
性味 味辛;苦;性涼。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涂擦;或煎水洗。
【山薄荷的功效與作用】
疏風清熱;利咽止咳;涼肝止血。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氯喘;痢疸;吐血;衄血;風疹;皮膚瘙癢。
1、外感中風 由于機體抗病力減弱,當氣候急劇變化時,人體衛(wèi)外功能不能適應,于是邪氣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經(jīng)癥狀。如偏寒者:鼻塞流涕,咯稀痰,惡寒無汗,脈浮緊。偏熱者:發(fā)熱汗出,咳嗽、咽痛、口渴、脈浮數(shù)。蘭香草其味辛,可疏風解表,清肺邪。《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2、止咳化痰 蘭香草經(jīng)藥理試驗有明顯的止咳化痰作用,故可用于急慢性肺內(nèi)痰患所致咳嗽、咳痰。
3、祛風散瘀 蘭香草味香、微苦,能祛風、發(fā)散、行氣、行血,可活血、散瘀、止痛,《嶺南采藥錄》:“祛風散瘀。”
4、清熱祛濕 蘭香草味辛、微苦、故能祛風、清熱、除濕,可用于各種因風邪濕邪侵犯所致疾病。《南寧市藥物志》:“發(fā)汗,祛風濕。”
5、氣滯胃痛 因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失其條達,橫逆犯胃,氣機阻塞所致。表現(xiàn)胃脘脹痛,攻痛連脅,暖氣頻頻。蘭香草能行氣,解郁。用之可使氣機疏通條達,雨止胃痛。
6、小兒疳疾 小兒因各種慢性疾病麗損傷脾胃,脾虛導致內(nèi)濕阻滯,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小兒飲食減少,體形干瘦,津液干枯,精神萎靡。蘭香草味辛、能行脾氣。疏通中焦氣機;微溫,又能溫脾陽、改善脾胃功能;微苦,能除濕、清熱、故應用有效。
【山薄荷的圖片】
【山薄荷的藥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作用 香青蘭全草水提取物20克(生藥)/千克腹腔注射,顯著延長小鼠常壓缺氧下的存活時間;顯著對抗異內(nèi)腎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氧耗增加作用,提高其耐缺氧能力;明顯對抗垂體后葉素所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變化,并使正常小鼠心率明顯減慢,P-R間期延長。
2、抗冠心病發(fā)作 36例冠心病患者服用香青蘭生藥20克/d,水煎服,每日2次,2星期為1療程,發(fā)現(xiàn)患者服藥后血漿中脂質(zhì)過氧化物,血栓素B2(TX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值明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但無差異。
3、抗菌作用 蘭香草素鈉(蘭素鈉)在體外(試管稀釋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傷寒、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綠膿、大腸、痢疾(弗氏)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較高濃度為殺菌,較低濃度為抑菌。體內(nèi)試驗證明對小鼠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使大多數(shù)動物免于死亡。
4、其他作用 對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氣管炎的小鼠,口服蘭香草煎劑20克/公斤有止咳作用。
【山薄荷的臨床應用】
止血
1、粉劑:取山薄荷干葉研成細粉,低溫滅菌。對外傷及手術出血,可取適量撒于出血處,壓迫數(shù)分鐘即止血。內(nèi)服每天10-15g,1次或分次服。
2、片劑:山薄荷全草煎煮2次,濃縮至有粘性時加入山薄荷葉細粉,壓制成片,每片相當于山薄荷干葉1g。用于消化道出血,每天9-15片,分1-3次服。
3、水劑:用水提取的濃縮液,每毫升相當于山薄荷10g。用于外傷及手術出血,以消毒紗布蘸藥液壓迫或演塞出血處。
4、針劑:每毫升相當于山薄荷酒精沉淀物2mg。用于內(nèi)臟出血,每次肌肉注射2ml。亦可供外用。臨床應用粉劑及水劑局部壓迫治療外傷出血43例,除3例無效外,均迅速止血。用粉劑(或片劑)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32例,服藥3-7天,大便轉(zhuǎn)黃色者31例,無效者1例。4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服藥后血漸止,2例無效。山薄荷是通過促進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而達止血目的,對于廣泛性滲血和無法結(jié)扎之組織,止血效果最好;出血面能充分接觸藥物則奏效迅速,反之則無效;因此對消化道出血的療效不如外傷出血。使用中末發(fā)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亦未見有多發(fā)性血栓形成。
【山薄荷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氣虛者慎服。
配伍應用
1、配獨活:蘭香草、獨活均味辛、苦,性偏溫,同具祛風濕之功能,而蘭香草又善活血通絡,獨活善治疼痛。尤以下部痹證為宜。兩藥配伍應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力增強。可用于風寒濕邪痹著Jif(1肉、關節(jié)者。
2、配杏仁:蘭香草、杏仁均具止咳之功。蘭香草味辛。能疏風解表;杏仁味苦,能清肺熱,止咳平喘力強,兩藥合用,能疏風解表,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及多種咳喘證。
3、配麻黃:兩藥均辛苦溫,麻黃能發(fā)汗解表、平喘;蘭香草能發(fā)汗、解表、止咳。兩藥相須為用能散寒、解表、止咳、平喘。
4、配桔皮:桔皮能理氣、調(diào)中、燥濕、消滯;具理氣運脾、調(diào)中快膈之功;蘭香草能行氣解郁、祛瘀通絡,兩藥含用行氣解郁力增強。可用于氣滯胃痛、肝氣乘脾腹痛等。
5、配姜黃:兩藥均味辛苦,性溫。蘭香草行氣、祛熙、散瘀;姜黃行氣、通經(jīng)、止痛。兩藥合用于風濕臂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瘀血痛經(jīng)、崩漏、產(chǎn)后腹痛等。
【山薄荷的方劑制劑】
1、風濕骨痛方(《廣西中草藥》) 蘭香草三至五錢,水煎服。
2、治跌打腫痛方(《廣西中草藥》) 鮮蘭香草搗敷患處。
3、治濕疹,皮膚瘙癢方(《廣西中草藥》) 鮮蘭香草搗汁外涂或煎水洗患處。
4、治崩漏、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方(《陜西中草藥》) 小六月寒根二至三錢,煎湯服。
5、治療腫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蘭香草搗爛敷患處。
6、治感冒頭痛、咽喉痛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蘭香草五錢,白英三錢,水煎服。
7、治氣滯胃痛方(《福建中草藥》) 蕕干全草一兩,水煎服。
8、治產(chǎn)后瘀血,跌打方(《廣東中藥》Ⅱ) 蘭香草、黑老虎、煎湯或浸酒服。
【山薄荷的各家學說】
《植物名實圖考》:“焰肉食,可治嗽。”
《嶺南采藥錄》:“祛風散瘀,凡產(chǎn)后風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暇。”
《南寧市藥物志》:“發(fā)汗祛風濕。內(nèi)眼治傷風感冒,疳積。煎水外洗治風濕骨痛及皮膚瘙癢。”“辛、溫、無毒。” 《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湖南藥物志》:“根:治腰痛,傷食腹瀉。”
《廣東中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腹痛,理跌打。”
《陜西中草藥》:“味苦微辛,性平。”
網(wǎng)頁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yī)中藥網(wǎng)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藥膳、中醫(yī)按摩、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推拿、中醫(yī)針灸、中醫(y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wǎng)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yī)囑!本網(wǎng)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yè)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wǎng)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jīng)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y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