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
復方紅花蘇木酒
【處方】
兩背針(皮)2.5kg 50%食用乙醇7500ml 蘇木2.5kg 紅花500g 高粱酒7500ml
【炮制】
將上述藥材放入干凈的器皿中;倒入食用乙醇、高粱酒浸泡,密封; 15天后開啟,濾過去渣,裝瓶備用。
【功能主治】
活血法瘀,消腫止痛。主治因跌打損傷而引起的瘀血腫痛。
【瘀血的形成原因】
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與心、肺、肝、脾等臟的功能,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脈道的通利,以及寒熱等內外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凡能影響血液正常運行,引起血液運行不暢,或致血離經脈而瘀積的內外因素,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各種外傷,如跌打損傷、金刃所傷、手術創傷等,致使脈管破損而出血,成為離經之血;或其他原因,如脾不統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婦女經行不暢、流產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體外或及時消散,留積于體內則成瘀血。
2.氣滯致瘀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情志郁結,氣機不暢,或痰飲等積滯體內,阻遏脈絡,都會造成血液運行不暢,進而導致血液在體內某些部位瘀積不行,形成瘀血。《血證論·吐血》說:“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
3.因虛致瘀
氣分陰陽,是推動和調控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虛則運血無力,陽虛則脈道失于溫通而滯澀,陰虛則脈道失于柔潤而僵化。津血同源互化,津液虧虛,無以充血則血脈不利。因此,氣與津液的虧損,亦能引起血液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在體內某些部位停積而成瘀血。
4.血寒致瘀
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脈,或陰寒內盛,血脈攣縮,則血液凝澀而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在體內某些部位瘀積不散,形成瘀血。如《靈樞·癰疽》說:“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醫林改錯·積塊》說:“血受寒則凝結成塊。”
5.血熱致瘀
外感火熱邪氣,或體內陽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熱互結,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運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內出血,以致血液壅滯于體內某些部位而不散而成瘀血。如《醫林改錯·積塊》說:“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