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脛散中藥名,作為中藥赤脛散能夠主治哪些病癥,如何栽培呢?
赤脛散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纖細,紅褐色,節部腫大,有眾多須根。
莖圓柱形,細弱,稍扁,上部略有分枝,淡綠色或略帶紅褐色,有毛或近無毛;斷面中空。
葉卵形、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5-8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或微心形,并下延至葉柄,且于兩側常形成向內凹的l-3對圓形裂片,上面有三角形暗紫色斑紋;托葉鞘筒狀,膜質,褐色。
花序頂生,由數個頭狀花序組成;花被白色或粉紅色。氣微,味微澀。
【赤脛散功能主治】
赤脛散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痢疾,白帶,血熱頭痛,崩漏,經閉,乳癰瘡癤,跌打損傷。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三焦熱。治頭昏暈。"
赤脛散
②《湖南藥物志》:"鎮痛。"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消腫解毒。治毒蛇咬傷,癰癤,無名腫毒,乳腺炎。"
④《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活血。治內傷,血熱頭昏頭痛,紅崩,經閉,虛火咳嗽,赤白痢,癰毒惡瘡。"
【赤脛散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陰濕,能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較好。
栽培技術:用分株和種子繁殖,以分株繁殖為主。冬季倒苗后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莖,分成單株,每株須留芽和須根。栽時,翻耕土地,開1.3m寬的高畦,按行、株距各約33cm開穴。
每穴栽2株,填土區緊,施人畜糞水及草木灰,最后蓋細土與畦面齊平。
田間管理:栽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3月剛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倒苗時,先把枯萎莖葉割去后進行,還要培土過冬。
第1、2次追肥,以人畜糞水為主,第3次可施草木灰或堆肥。
栽培要點:播種或分株繁殖,分株可于春秋進行,播種宜在春季。性強健,管理粗放,宜適當遮陽,秋冬季節將地上枯萎部分及時清理以利于翌年春季發出新枝。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