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按摩的作用
作用
中醫按摩疏通經絡
《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中醫按摩調和氣血
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 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中醫按摩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癥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干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并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欲等皆高于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中醫按摩優點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環系統和新陳代謝,對于一般慢性病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于不便吃藥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于某些復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藥物治療。但是,對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兇急,速轉醫院急診,決不可應用按摩而延誤病情。對于閉經二月左右,突然發生下腹部劇烈疼痛的已婚婦女,為了確診是否有宮外孕或其他急性病發作的可能,也應該急速送往醫院搶救,不要耽誤。
中醫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熱水洗手,同時,將指環等有礙操作的物品,預先摘掉。
2、態度要和藹,嚴肅細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爭取患者合作。
3、患者與醫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適;特別是患者坐臥等姿式,要舒適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輕重合適,并隨時觀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時間,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按摩次數以十二次為一療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要立即按摩。
7、飽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應在飯后二小時左右為宜。
8、按摩時,有些患者容易入睡,應取毛巾蓋好,以防著涼,注意室溫。當風之處,不要按摩。
中醫按摩身心放松
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中醫按摩取穴準確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中醫按摩用力恰當
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中醫按摩循序漸進
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中醫按摩持之以恒
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鐘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后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饑、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