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的簡介】
艾葉(學(xué)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別名: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y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shù),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zhì)化,上部萆質(zhì),并有少數(shù)短的分枝,葉厚紙質(zhì),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ü?-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jīng)、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qū)。
藥材名稱 艾葉
拼音 ài Yè
別名 艾(《詩經(jīng)》),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y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y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菊目
科菊科
屬蒿屬
族春黃菊族
二名法Artemisia argyi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原形態(tài) 艾葉,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質(zhì)硬,基部木質(zhì)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ㄐ蚩偁?,頂生,由多數(shù)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nèi)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zhì),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發(fā)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細(xì)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ㄆ?~10月。
生境分部 艾葉生長于路旁、草地、荒野等處。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多有生產(chǎn)。
性狀 艾葉,干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艾葉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cè)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
艾葉:揀去雜質(zhì),去梗,篩去灰屑。
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
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后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fù)燃,三日后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凇毒V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xì)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nèi)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干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xì)末,亦一異也。"
性味 苦辛,溫。
?、佟秳e錄》:"味苦,微溫,無毒。"
?、凇短票静荨罚?quot;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jīng) 入脾、肝、腎經(jīng)。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jīng)。"
?、邸侗静菰傩隆罚?quot;入心、腎二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禁忌 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jīng)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
艾葉主治 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zhuǎn)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fēng)寒,使人有子。"
?、谔蘸刖埃?quot;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嗑萍迦~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堋短票静荨罚?quot;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荨妒朝煴静荨罚?quot;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蕖度杖A子本草》:"止霍亂轉(zhuǎn)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摺墩渲槟摇罚?quot;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帷锻鹾霉拧罚?quot;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狻毒V目》:"溫中,逐冷,除濕。"
?、稀侗静菡罚?quot;辟風(fēng)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diào)經(jīng)開郁,理氣行血。治產(chǎn)后驚風(fēng),小兒臍瘡。"
【艾葉的圖片】
【艾葉的復(fù)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dāng)吐出蟲物。(《補缺肘后方》)
?、谥纹⑽咐渫矗喊装┘鍦X。(《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苤螝饬「雇?,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濟總錄》香艾丸)
?、葜螡窭湎铝∧撗?,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yī)得效方》艾姜湯)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nèi)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咧伪茄恢梗喊掖抵嗫梢园~煎服。(《圣惠方》)
⑧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嶂螊D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yǎng)生必用方》)
?、庵喂δ苄宰訉m出血,產(chǎn)后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现螊D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術(shù)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當(dāng)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
?、兄稳焉镒漤魟硬话玻虻?,或胎轉(zhuǎn)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后方》)
⒀治產(chǎn)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jīng)驗方》)
?、抑伪I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灾晤^風(fēng)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灾螡裾睿喊~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xì)末,用香油調(diào)膏,外敷。(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艾葉的臨床應(yīng)用 】
?、僦委熉愿窝?/p>
取艾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dāng)于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顯效6例,好轉(zhuǎn)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顯效19例,好轉(zhuǎn)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8例??傆行?2%。
②治療肺結(jié)核喘息癥
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nèi)服異煙肼,3例并發(fā)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一般服艾葉液1~1.5月。31例經(jīng)過上述治療,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余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經(jīng)驗證明,以對肺部無嚴(yán)重纖維增生或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壑委熉詺夤苎?/p>
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凈、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diào)味劑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或制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zhuǎn)81例,無效46例?;蛴谜麴s法提取艾葉油,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占46.37%。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苤委熂毙跃?/p>
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葜委熼g日瘧
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于發(fā)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經(jīng)治療53例,控制癥狀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nèi)瘧原蟲陰轉(zhuǎn)率為56.2%.藥液須現(xiàn)制現(xiàn)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拗委熴^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nèi),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對于皮疹多而范圍廣的皮炎,將患部皮膚分區(qū)逐一熏燙5分鐘。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颊咭话阌谕黹g艾熏后,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xù)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shù)皮炎進(jìn)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治療組呼吸道癥狀(氣急、咳嗽)的出現(xiàn)率為1.88%,對照組為14%。
?、咧委煁D女白帶
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nèi)煮后吃蛋喝湯,連服5天。
?、嘀委煂こp?/p>
采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shù)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
備注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艾葉的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1.1.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艾葉油4×10(-3)濃度(試管法),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熏,可用于室內(nèi)消毒,與蒼術(shù)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術(shù)、雄黃、白芷等混合煙重,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chǎn)堿桿菌以及結(jié)核桿菌(人型H37RV)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chuàng)面的細(xì)菌。豚鼠結(jié)核經(jīng)艾灸治療后,疾病進(jìn)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后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細(xì)胞的吞噬反應(yīng),但所增強的程度不如動物獲得免疫性時那樣顯著;豚鼠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細(xì)胞的吞噬機能與內(nèi)臟的結(jié)核病變是一致的,當(dāng)肝、脾受到疾病的損害時,吞噬機能即下降。
1.2.以小野艾葉煙熏,對于多種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劑及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多種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野艾的水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真菌作用:艾葉煎液對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在15%濃度時堇色毛癬菌,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除絮狀表皮癬菌、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fā)育外,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山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銹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fā)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孫迅又測定艾葉煙熏法對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申克氏胞于絲菌、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
3.平喘作用:
3.1.艾葉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也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xiàn)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葉油0.5ml/kg灌胃對乙酰膽堿-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葉油2×10(-4)ml/kg對豚鼠離體氣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對抗乙酰膽堿、氯化鋇引起的收縮。艾葉油加吐溫-80制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yīng)物質(zhì)(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yīng)物質(zhì)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yīng)物質(zhì);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后,肺組織內(nèi)慢反應(yīng)物質(zhì)含量降低不明顯。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的中沸點油中分離得到二個平喘作用較強的單體,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物實驗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抗組胺與乙酰膽堿引起的豚鼠哮喘,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對組胺引發(fā)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對抗卵白蛋白致敏、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械功能的改變。
3.2.野艾浸劑對豚鼠支氣管有舒張作用。
4.利膽作用:取艾葉油膠囊,用2%葉溫配成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分別為艾葉油一組和二組。陽性對照組用去氫膽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懸液,0.3ml/100g,十二脂腸給藥。四氯化碳中毒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時作利膽實驗,用艾葉油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對照組用2%吐溫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小白鼠分3組,艾葉油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去氫膽酸組,5%去氫膽酸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生理鹽水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實驗結(jié)果:艾葉油混懸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0.3ml/100g組使正常大鼠膽汁流最增加89%,與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去氫膽酸組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組大鼠膽汁流量也有明顯增加,與正常大鼠比,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間短;2%吐溫對膽汁流量無明顯影響。艾葉油對小鼠也有明顯的利膽作用,使其膽汁流量增加26%。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葉中β-谷甾醇和5,7-二羥-6,3',4',-三甲氧基黃酮,它們對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顯著作用。溫瑞興等研究了艾葉的炮制方法。不同產(chǎn)地的艾葉及其有效成分對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艾葉的不同炮制品對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異。炮制方法對實驗結(jié)果影響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產(chǎn)品其實驗結(jié)果有很大差別。炒炭與醋炒焦的效果較差;炒焦、醋炒炭與生艾葉對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在3個劑量水平上都能極其明顯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國艾葉幾種不同溶劑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為突出,其它兩種溶劑(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種不同產(chǎn)地的艾葉醇提水溶部位對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這兩個劑量的效果優(yōu)于其它兩種艾葉。在136mg/ml劑量時,3種艾葉的差異不明顯。從艾葉中提取出的兩種成分,β-谷甾醇與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均對血小板聚集有極顯著的抑制作用。然而,這兩種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mg/ml劑量時均極其明顯地優(yōu)于后者(p<0.001)。
6.止血作用:艾葉水浸液給兔灌胃有促進(jìn)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認(rèn)為艾葉的止血作用未能證實。艾葉為臨床上常用止血藥,溫經(jīng)止血常炒炭用,藥理實驗初步證明:艾葉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強。張學(xué)蘭等對其止血作用進(jìn)行了比較研究,由實驗結(jié)果可見,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顯縮短實驗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時間,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以烘品2(180℃、10分鐘)、烘品3(180℃、20分鐘)和烘品4(200℃、10分鐘)止血作用最為明顯,與生品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其余樣品組則無明顯止血作用。建議艾葉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鐘及200℃烘10分鐘,成品外表焦褐色為佳。
7.對胃腸道及子宮的作用:野艾煎劑可興奮家兔離體子宮,產(chǎn)生強直性收縮。粗制浸膏對豚鼠離體子宮亦有明顯興奮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兔腸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
8.對心血管系統(tǒng)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對離體蛙心在大量時有抑制作用。從克里米亞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離出來的Tauremizin(是一種倍半萜烯內(nèi)酯),對離體蛙心、貓心和在位貓心均能增強其收縮力,對貓心并能減慢心率,使冠脈血流量增加,有擬腎上腺素的作用。
9.抗過敏作用:艾葉油0.5ml/kg灌胃,對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有對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10.其它作用:大橋秀治報告艾葉主要因其含鞣質(zhì),可使因溫刺法發(fā)熱的家兔的體溫下降。但其作用劑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為解熱藥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癥模型,用艾葉揮發(fā)油給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為57.8%及75.O%;p值均小于0.001。艾葉油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小野艾水浸液對兔耳血管灌流時幾無影響,給小鼠腹腔或靜脈注射可降低毛細(xì)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大鼠內(nèi)服有顯著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臨床。
網(wǎng)頁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yī)中藥網(wǎng)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藥膳、中醫(yī)按摩、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推拿、中醫(yī)針灸、中醫(yī)減肥等信息。
免責(zé)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wǎng)絡(luò)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yī)囑!本網(wǎng)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wù)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yè)務(wù)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wǎng)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寧)-經(jīng)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y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