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的簡介】
白花丹(學名:PlumbagozeylanicaL),中藥材,生于污穢陰濕處或半遮蔭的地方。分布于中國、南亞和東南亞各國。白花丹為民間常用藥,用以治療風濕跌打、筋骨疼痛、癬疥惡瘡和蛇咬傷,并用以滅孑孓、蠅蛆。
【藥材名稱】
白花丹
拼音 Bái Huā Dān
【白花丹別名】
山坡芩、假茉莉、總管(《生草藥性備要》),千里及、烏面馬(《植物名匯》),白雪花(《廣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間草藥》),千檳梅、照藥(《廣西藥植圖志》),天檳榔(《南寧市藥物志》),白皂藥、白花皂藥(《四川中藥志》),一見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白花巖陀(《云南中草藥》)。
【白花丹來源】
白花丹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全年可采。
【白花丹原形態】
白花丹,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米。莖細弱,基部木質,分枝多,光滑無毛,有棱槽,綠色。
單葉互生;葉片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9.5厘米,寬1.5~5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闊楔形,漸狹而成一短柄;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厘米;苞片短于萼,邊緣為干膜質。
花萼管狀,綠色,長約1厘米,上部5裂,具5棱,棱間干膜質,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藍,高腳碟狀,管狹而長,長約2厘米,先端5裂,擴展;雄蕊5,生于喉處;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頭5裂。
蒴果膜質。花期9~10月。
【白花丹生境分部】
白花丹,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白花丹化學成分】 白花丹根的氧仿抽提物中可得磯松素3-氯磯松素和3,3′-雙磯松素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堿和皂甙。
【白花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須久煎)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涂擦。
【白花丹的圖片】
白花丹主治祛風,散瘀,解毒,殺蟲。治風濕關節疼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②《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③《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節扭傷,心胃氣痛。"
【白花丹的復方】
①治風濕關節疼痛,腰腿扭傷: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藥》)
②治血瘀經閉:白花丹干根一兩;或加瘦豬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白花丹鮮葉一握搗爛,酌加熱紅酒,摩擦傷口周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跌打扭傷,蛇咬傷,惡瘡:白花丹鮮葉三至四片,與它藥配合搗爛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鐘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肛周膿腫,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窩織炎,癤腫:鮮白花丹適量搗爛,用雙層紗布包好,敷于患處至痊愈。(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⑥治脾臟腫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癥并取葉和糯米搗爛,制成湯丸大,蒸熟,晚間睡醒服一丸。(《嶺南草藥志》)
⑦治瘧疾:白花丹鮮葉七至八片,揉爛,于瘧疾未發前兩小時縛在手脈上(待有燒灼感時取去)。(《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腳底硬結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一握,稀飯一撮,食鹽少許,搗爛涂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擦。(《廣西藥植圖志》)
⑩治瘰疬未潰:白花丹鮮根五錢至一兩,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