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枝節的簡介】
柏枝節,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于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
藥材名稱 柏枝節
拼音 Bǎi Zhī Jié
門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界植物界
目松杉目(Coniferales)
科柏科(Cupressaceae)
綱松杉綱(Coniferopsida )
出處 出自《唐本草》
藥材基源:柏枝節為柏科植物側柏的枝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Thuja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L.)Endl.]
采收和儲藏:柏枝節在全年均可采收,以夏、秋季采收者為佳。剪取樹枝,置通風處風干用。
原形態 柏枝節,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于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后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生態環境:柏枝節生于濕潤肥沃地,石灰巖石地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柏枝節分布于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陜西、甘肅、西南至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 柏枝節,木材含揮發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約占50%,內有:α-、及β-柏木烯(cedrene),韋得醇(widdrol),α-、β-及γ-花側柏萜醇(cuparenol),α-異花側柏萜醇(α-isocuparenol),α-及β-側柏萜醇(biotol),β-異側柏萜醇(β-isobiotol),美黃烯醚(curcum-enether)等;其次是倍半萜烯,約占40%,內有:羅漢柏烯(thu-jopsene),羅漢柏二烯(thujopsadiene), α-及β-柏木烯(cedrene),β-花柏烯(β-chamigrene),α-及γ-二氫花側柏烯(cupren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去氫-α-姜黃烯(dehydro-α-curcumene),花側柏萜烯(cuparene)等;還有倍半萜酮約4%,內有:α-及β-花側柏萜酮(cuparenone),麥由酮(mayurone),韋得醇-α-環氧化物(widdrolα-exoxide);又有單萜酸約4%。
性味 苦;辛;性溫。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柏枝節的功效與作用】
柏枝節主治驅風除溫;解毒療瘡。主風寒溫痹;歷節風;霍亂轉筋;牙齒腫痛;惡瘡;疥癩。
《唐本草》:"煮以釀酒,主風痹歷節風。"
【柏枝節的圖片】
【柏枝節的復方】
①治霍亂轉筋:先以暖物裹腳,然后以柏樹木細銼,煮湯淋之。(《經驗后方》)
②治齒匿腫痛:柏枝燒熱,拄孔中。(《圣惠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