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蕨的簡介】
水蕨,學名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植株幼嫩時呈綠色,多汁柔軟,由于水濕條件不同,形態差異較大,高可達7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以一簇粗根著生于淤泥。葉簇生,二型。不育葉柄綠色,圓柱形,肉質,不膨脹,上下幾相等,光滑無毛,干后壓扁;葉片直立或幼時漂浮。主脈兩側的小脈聯結成網狀,為狹長的五角形或六角形,不具內藏小脈。葉干后為軟草質,綠色,兩面均無毛。孢子囊沿能育葉的裂片主脈兩側的網眼著生,稀疏,棕色。孢子四面體形,不具周壁,外壁很厚,分內外層,外層具肋條狀紋飾,按一定方向排列。
生池沼、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有時漂浮于深水面上。廣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本種可供藥用,莖葉入藥可治胎毒,消痰積;嫩葉可做蔬菜。
藥材名稱 水蕨
拼音 Shuǐ Jué
英文名 Herb of Floating Fern, Herb of Oriental Water Fren
別名 龍須菜、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綱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目真蕨目
科水蕨科
屬水蕨屬
出處 出自《綱目》。
藥材基源: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Acrostichum thalictroides L.;Ceratopteris siliquosa(L.)Cope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條收,洗凈泥土,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cm,綠色,多汁。根莖短而直立,以須根固著于淤泥中。葉2型,無毛,不育葉的柄長10-40cm,圓柱形,肉質,葉片直立或漂浮,狹矩圓形,長10-30cm,寬5-15cm,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寬約6mm;能育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2cm,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約2mm,邊緣薄而透明,反卷達于主脈,主脈兩側的小脈聯結成網,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脈著生,稀疏,棕色,幼時為反卷的葉緣覆蓋,成熟后多少張開。
生態環境:生于池塘淺水處、水田或淺水溝中,有時漂浮于深水面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及臺灣、云南、四川等地。
性狀鑒別 根莖短,密生須根。葉二型,無毛。營養葉狹短圓形,長10-30cm,寬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寬約6mm;孢子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0cm,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不超過2mm;葉脈網狀,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網脈疏生。氣微,味甘、苦。
化學成分 含較多的β-胡蘿卜互(β-carotene)。
性味 甘;苦;寒;無毒。
①《綱目》:"甘苦,寒,無毒。"
②《華南千種草藥》:"甘淡,涼。"
歸經 脾;胃;大腸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忌雜食一月余乃佳。
【水蕨的功效與作用】
水蕨消積;散瘀;解毒;止血。主腹中痞塊;痢疾;小兒胎毒;瘡癤;跌失損傷;外傷出血。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散毒。"
②《海南植物志》:"莖葉治胎毒,消痰積。"
③《華南千種草藥》:"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水蕨的圖片】
【水蕨的復方】
水蕨治腹中痞積:水蕨,淡煮食。下惡物。忌雜食一月余乃佳。(《衛生方》)
【水蕨的食療價值】
水蕨菜是森林蔬菜中獨具特色的食用蕨品種,其特色在于:鮮苔或嫩葉翠綠色,無論炒食,涼拌,做湯,均不變色,味道獨特鮮美,清爽可口。 水蕨菜又稱為龍頭菜,其中可供食用的部分為葉芽生長出來未開展的羽狀葉和幼嫩葉柄,可食部分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多種人體所需元素,在每kg可食用的蕨菜莖葉中,含有胡蘿卜素168mg,碳水化合物100mg,蛋白質16g,鈣24mg,脂肪4g,粗纖維13g,鐵67mg,維生素C35mg,磷290mg,其中各種氨基酸的含量也很高,是一種以嫩滑可口著稱的高檔蔬菜。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