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中藥名,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于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表明,牛蒡子還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目 桔梗目
拉丁學名 Fructus Arctii
亞科 管狀花亞科
屬 牛蒡屬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英文名 Greater burdock, Edible burdock, Lappa Burdock
用藥部位 成熟果實
處方名 牛子、牛蒡、牛蒡子、大力子、炒牛子、炒牛蒡子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
科 菊科
別名 惡實、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
族 菜薊族
二名法 Arctium lappa L.
門 被子植物門
亞綱 合瓣花亞綱
分布區域 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
功效分類 解表藥
中文學名 牛蒡子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性頗強。生于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臺灣的臺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實。
性味歸經
【性味】辛苦,涼。
【歸經】入肺、胃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含漱。
禁/宜人群
過敏性皮膚炎或者濕疹患者忌食、脾胃虛腹瀉的患者應謹慎食用。
炮制方法
8~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采集。曬干,打出果實,除去雜質,再曬至全干。生用或炒黃用。
地理分布
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臺灣的臺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主治功效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
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潤腸通便,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尤宜。
用于熱毒瘡腫尚未潰者,常與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配伍。
適用病癥
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癥見咳嗽、咳痰不爽、頭痛等,常與荊芥、薄荷、桔梗、金銀花等同用。兼便秘者尤宜。
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或風疹等
常與荊芥、蟬脫、葛根、連翹等同用。
咽喉紅腫疼痛
常與板藍根、玄參、桔梗、甘草等同用。
各家論述
1.《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2.《藥性論》:除諸風,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3.《食療本草》:明耳目,利腰膝,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5.《珍珠囊》:潤肺散氣,主風毒腫,利咽膈。
6.李東垣: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7.《綱目》:消斑疹毒。
8.《本草經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9.《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
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郁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癥,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于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癥,無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于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11.《本草正義》:牛蒡之用,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而善通大便,茍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別錄》稱其明目,則風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傷者,以風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泄導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達,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泄,早投清降,則恒有遏抑氣機,反致內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且溫熱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殺其勢,故牛蒡最為麻疹之專藥。
12.《本草乘雅》:此秉風大動搖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獨勝。味辛氣平,為風木乃制為用矣。則凡病從風生,或因風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響,設屬形層之外與上部者,功力尤勝。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無太過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13.《藥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溫,無毒,入十二經。主風濕癮疹盈肌、咽喉風熱不利、諸腫瘡瘍之毒、腰膝凝滯之氣,潤肺止嗽,散氣消痰一名惡實,一名鼠粘子。
14.《藥鑒》:氣寒,味苦辛,無毒。苦能解毒退熱,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為妙。辛能達表潤肌,而散瘡瘍之腫,同解毒尤良。合氣與味,又治腰膝凝滯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黃、桔梗汁煮之,則痘不時起發矣。
15.《景岳全書》: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瘺,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16.《本草備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瀉熱解毒。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性冷而滑利,痘證虛寒泄瀉者忌服。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
藥理作用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凈,絞汁,蜜和服,治中風,汁出乃愈。搗和豬脂,貼瘡腫及反花瘡。肉反出如花狀。
藥用配伍
1.配浮萍,共奏宣散風熱,透發疹毒,祛風止癢之妙用,用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等癥,麻疹透發不暢諸癥,風熱隱疹瘙癢等癥。
2.配山藥,一補一清,清補合法,故宣肺氣,清肺熱,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強,用治脾胃不健,肺氣虛弱,痰濕內生,停阻氣道,以致胸膈滿悶,咳嗽氣短,喉中水雞聲,身倦乏力等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偏于虛者可用。
3.配連翹,并走于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用治熱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癥,癰腫瘡瘍諸癥,風熱癢疹,斑疹等癥。
4.配玄參,相須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發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經風熱或肺經郁火,熱毒上炎的咽喉腫痛,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
6.配薄荷,共奏疏風清熱,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風熱。
7.配桔梗,疏風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等癥。
臨床應用
牛蒡子
1、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該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故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 配銀花、連翹、荊芥、桔梗等同用,如銀翹散;若風熱壅盛,咽喉腫痛,熱毒較甚者,可與大黃、薄荷、荊芥、防風等同用, 如牛蒡湯;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配荊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于麻疹不透。該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荊芥、蟬蛻、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3.用于癰腫瘡毒,痄腮喉痹。該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痛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該品配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證,如瓜蔞牛蒡湯;該品配玄參、黃芩、黃連、板蘭根等同用,還可用治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
4、預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后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后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觸后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后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5、治療面神經麻痹:以牛蒡糾偏湯為主,隨證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6、治療咽喉腫痛:牛蒡子、板藍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
藥方選錄
1.牛蒡湯(《證治準繩·幼科》),用治小兒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
2.牛蒡甘桔湯(《外科正宗》),用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而疼痛者。
3.梔子清肝湯(《醫部全錄·頭門》),用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而致的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穴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4.啟關散(《普濟方》),用治風熱客搏上焦,懸壅腫痛。
5.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用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痛。
6.治頭痛方(《方脈正宗》),用治頭痛連睛,并目昏澀不明。
7.治風熱癮疹方(《養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 一匕半,日再。(《廣濟方》)。
9.治咽膈不利方: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并為末,食后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
牛蒡子植物
(《本草衍義》)。
10.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經驗方》)
11.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下立透。(《本草匯言》)
12. 治痰厥頭痛:旋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面茶清調下一錢。(《圣惠方》)
13.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干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4.治風齲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5.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6.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凈樸硝一匙,溫酒空心服。(《袖珍方》)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