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香薷屬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須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稜形,具槽,無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花梗纖細,近無毛,花萼鐘形,花冠淡紫色,花絲無毛,花藥紫黑色。花期7~10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林內、河岸,海拔達3400米。
石香薷或江香薷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藥,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功效[2] 。主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香薷〔拉丁文名;Elsholtzia ciliata(Thunb.) Hyland.〕,別名:水荊芥、臭荊芥、野蘇麻、昂給魯木-其其格、半邊花、半邊蘇、邊支花、邊枝花、臭藿香、臭香麻、德昌香薷、風耳草、雞冠香薷、荊芥、拉拉香、蜜蜂草、排香草、偏頭草、青龍刀、山蘇子、水芳花、鐵桿禾、土香薷、退色香薷、香菜、香草、香茹、香薷草、小荊芥、小葉蘇于、小葉蘇子、野藿香、野香薷、野香蘇、野魚香、野芝麻、野紫蘇、魚香菜、壩子菜、板刷花、臭荊芥青龍才、火麻草、螞蝗痧、石香薷、銅草花、土地香薷、兔尾巴、香藿、香戎、香茸、香葇、小葉巴蒿、野芭子、野壩蒿、野壩子、野荏子、野蘇子、紫花香菜、紫香薷。
形態特征
香薷
直立草本,高0.3-0.5米,具密集的須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稜形,具槽,無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
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狀下延成狹翅,邊緣具鋸齒,上面綠色,疏被小硬毛,下面淡綠色,主沿脈上疏被小硬毛,余部散布松脂狀腺點,側脈約6-7對,與中肋兩面稍明顯;葉柄長0.5-3.5厘米,背平腹凸,邊緣具狹翅,疏被小硬毛。
穗狀花序長2-7厘米,寬達1.3厘米,偏向一側,由多花的輪傘花序組成;苞片寬卵圓形或扁圓形,長寬約4毫米,先端具芒狀突尖,尖頭長達2毫米,多半退色,外面近無毛,疏布松脂狀腺點,內面無毛,邊緣具緣毛;花梗纖細,長1.2毫米,近無毛,序軸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外面被疏柔毛,疏生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三角形,前2齒較長,先端具針狀尖頭,邊緣具緣毛。花冠淡紫色,約為花萼長之3倍,外面被柔毛,上部夾生有稀疏腺點,喉部被疏柔毛,冠筒自基部向上漸寬,至喉部寬約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開展,3裂,中裂片半圓形,側裂片弧形,較中裂片短。雄蕊4,前對較長,外伸,花絲無毛,花藥紫黑色。花柱內藏,先端2淺裂。
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棕黃色,光滑。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