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干燥根。主產于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性味歸經】
地榆味苦酸,寒。入肝、大腸經。
1.《本經》:"味苦,微寒。"
2.《別錄》:"甘酸,無毒。"
3.《滇南本草》:"苦澀,溫。"
4.《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腸、肝二經。"
5.《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手、足陽明經。"
6.《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用藥禁忌】
中醫認為地榆性寒酸澀,凡虛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對用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1.《本草經集注》:"得發良。惡麥門冬。"
2.《本草衍義》:"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3.《醫學入門》:"虛寒冷痢禁閑。熱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澀早也。"
4.《本草經疏》:"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法并禁用。"
5.《本草匯言》:"癰瘡久病無火,并陽衰血證,并禁用之。"
6.《本經逢原》:"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的臨床應用】
1.治小兒腸傷寒
4~14歲小兒用地榆1兩,白花蛇舌草5錢,水3碗煎至60毫升內服,4歲以下減半。每日2~3次,待體溫下降后改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養陰性為止。
實驗證明,1:5或1:10的地榆湯均有抑菌作用。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發生。
2.治療燒傷
將地榆焙干研成極細粉末,過篩;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攪拌使成糊狀,盛于消毒缸內備用。
用時將藥糊直接涂于創面,可以很快形成1層厚厚的藥痂,能起到預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愈合等作用。
3.治療皮膚病
將地榆炙黃,研細末過篩,以凡士林配成30%藥膏,外敷患部。適用于急性、亞急性、脂溢性濕疹,嬰幼兒濕疹,及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
滲出較多時,待滲出減少后,可用地輸20兩、煅石膏20兩、枯礬1兩研成細末混勻,調制成40~50%軟膏外敷,每日1~2次。
如遇亞急性、慢性濕疹皮損浸潤或輕度肥厚時,可用地榆粉1.5兩、密陀僧末3兩研勻加凡士林調成50~60%軟膏外敷,每日1~2次。
4.治療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藥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濃煎口服,每日1劑,小兒酌減。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