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黃耆湯,中藥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用于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浮腫,關節煩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脈浮。
【別名】漢防己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七)、黃耆防己湯(《雜病源流犀燭)卷五)。
【方劑組成】防己30克,甘草15克(炒),白術22.5克,黃耆37.5克(去蘆)。
【方劑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防己黃耆湯主治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浮腫,關節煩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脈浮?,F用于慢性腎炎水腫、心臟病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水腫、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氣虛濕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5克,加生姜4片、大棗1枚,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皮肉中有蟲行感,腰以下冷,可坐于被上,再以被繞腰,溫覆微汗。喘者,加麻黃15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藥22.5克;氣上沖者,加桂枝22.5克;下有胨寒者,加細辛22.5克;腹痛者,加芍藥。
【備注】方中重用黃耆補氣固表為君;防己祛風行水為臣;白術健脾勝濕,助黃耆以益氣固表為佐;甘草調和諸藥,姜、棗調和營衛為使。諸藥配伍,表虛得固,風邪得除,脾氣健運,小便通利,則身重、浮腫諸證自愈。
【藥材介紹】
防已:用治風濕痹證。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風除濕止痛,又能清熱。對風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節紅腫疼痛,及濕熱身痛者,尤為要藥,常與滑石、薏苡仁、蠶沙、梔子等配伍,如宣痹湯。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
黃耆: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解熱、利尿、鎮痛、鎮靜藥。治頭痛,有發汗、祛痰之效.
【名家論述】
防己黃耆湯--《金匱》卷上
【別名】木防己湯、漢防己湯、防己湯、逐濕湯、白術煎、黃耆防己湯
【方劑組成】防己1兩,甘草半兩(炒),白術7錢半,黃耆1兩1分(去蘆)。
【方劑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固表散風水。主治肌表氣虛,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漸惡風,不欲去衣;及風水客搏,腿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用法用量】木防己湯(《外臺》卷二十引《深師方》)、漢防己湯(《活人書》卷十七)、防己湯(《圣濟總錄》卷七十九)、逐濕湯(《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風科集驗方》)、白術煎(《仙拈集》卷一)、黃耆防己湯(《雜病源流犀燭》卷五)。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加芍藥3分;氣上沖者,加桂枝3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3分。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