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人的雙足為“第二心臟”,養護好雙足不僅促進血液循環,而且能夠保護腎臟還能緩解疲勞,那到底如何養呢?中醫教你方法,趕緊學起來。
中醫對足部的正確解說
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交匯轉接之處,而足之三陰,由足走向腹部和胸部,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所以,足部就成為了陰陽氣血轉化運行之要沖。
足部有60多個重要穴位,其中太沖穴、涌泉穴、公孫穴、太溪穴、昆侖穴等在臨床運用廣泛、療效顯著,是日常養生保健的要穴。
冬季足浴,保暖有解乏
寒為六淫之首,易致氣血運行不暢,尤其以人體下部為主。
足喜暖惡寒。當寒邪侵犯足部,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進而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
周身的代謝過程,全賴血液循環,長時間足部受寒,不但會影響足部本身,造成冷痛、行走不適、易疲乏,還會影響到全身的代謝過程,成為多種綜合性疾病誘發因素,如血壓升高、糖尿病足病、下肢靜脈曲張等。
因此,冬季應注意保護雙足,避免陰寒傷陽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給健康帶來損害。
如何挑選泡腳藥材
泡腳時,如果能夠配備一些中藥,效果會更佳。中醫推薦如下藥材:
1、艾葉
將20~30克艾葉水煎3~5分鐘,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溫適量的泡腳水使用。
艾葉溫經效用顯著,活血祛寒。尤其對女性宮寒、經行腹痛、下肢冷痛者效果頗佳。
2、生姜
先將20~30克生姜水煎3~5分鐘,然后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量適溫的泡腳水使用。
生姜具有利水、溫陽、健脾、和胃的作用。對于畏寒肢冷、偶有足脛水腫或脾胃不和者最佳。
3、紅花
將10~20克紅花水煎3~5分鐘,加入1~2克食鹽,調成適溫適量泡腳水使用。
紅花活血化瘀,對于寒凝血滯、下肢冷痛、肌肉僵硬者效果顯著。
適當的按摩也可起到足部保健作用
1、推揉脛前法
用掌根自外膝眼至足背做直推法3~5遍,然后用拇指按揉脛前肌,自膝下至踝橫紋,往返3~5分鐘,以足三里穴、豐隆穴、解溪穴為主操作穴位。
2、拿揉腓腸肌法
雙手自上而下反復提拿揉動小腿腓腸肌3~5分鐘,使小腿部有明顯溫熱感為佳。
3、抱揉全足法
雙手抱持全足,自足跟至足趾反復揉搓3~5分鐘,至足部有溫熱感為佳。
4、推涌泉法
雙手拇指著力,自足跟向足掌,經涌泉穴,在足底中線上作直推法5~7遍,以酸脹感為宜。
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
5、按揉太沖穴、公孫穴法
在太沖穴、公孫穴上作拇指按揉各約1分鐘。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