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肺炎(pneumonia due to brucella species),別名布魯氏桿菌肺炎、布魯氏菌肺炎、布氏桿菌肺炎,是由布氏菌屬細菌所引起的肺部急性或慢性感染,屬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目錄
1.流行病學
2.發病原因
3.發病機制
4.癥狀表現
5.臨床檢查
6.診斷方法
7.疾病鑒別
8.并發癥
9.治療方法
10.預后預防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布氏桿菌肺炎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國內以病羊為主,其次為牛,豬僅在個別地區存在,人與人傳染的可能性極少。
除家畜外,許多野生動物也可感染本病,如野牛、野兔、野鹿、小家鼠以及黑線姬鼠等嚙齒類動物。
2.傳播途徑
人類與病畜、帶菌動物接觸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病原菌通過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種途徑而發生感染。
3.易感性
人類對布氏菌屬普遍易感。感染率一般與年齡工齡成正比。
4.流行特征
布氏桿菌肺炎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我國主要有內蒙古、西北、東北等牧區發病較多,以羊型為主。
大城市散見牛型感染。青壯年男性發病率較高,發病季節以春末夏初為多,此與羊產羔季節有關。
【發病原因】
布氏菌屬由6個種20個生物型組成。主要的有羊布氏菌能感染山羊;牛布氏菌感染牛;豬布氏菌感染豬。
其他還有犬布氏菌,它致病輕微,很少感染人類。此外,嚙齒類還有森林鼠布氏菌、綿羊布氏菌。
本菌營養要求高,需豐富的維生素和血清,在5%~10%二氧化化碳環境中才能生長,在37℃和pH6.6~7.1時生長最好。
本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較強,尤其在病畜的臟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個月左右。
在食物中能生存2個月。對光、熱和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均很敏感,故常用的消毒方法均有效。
【發病機制】
布氏菌自皮膚、黏膜侵入人體后,被吞噬細胞吞噬,隨淋巴液到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結。
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和毒力,病原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
當病原菌生長增殖達相當數量后,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這一階段為潛伏期,一般為2~3周。
本菌主要寄生于吞噬細胞內,抗生素或抗體難以進入細胞內,使本病較難根治,易轉為慢性及反復發作,在全身各處引起遷徙性病變。
發病機制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布氏桿菌肺炎病理變化極為廣泛,幾乎可侵犯機體每個臟器;
其中以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如肝、脾、淋巴結、骨髓等最常見,肺部受累也較為普遍。
【癥狀表現】
布氏桿菌肺炎的臨床表現較復雜,從單純發熱至急性敗血癥表現不等,可早期出現休克。
(1)急性期
發病多徐緩,急驟起病者僅占10%~30%,多數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兆癥狀。此期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點:
1.發熱與多汗
以波狀熱型最具有特征性,亦可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發熱持續1至數周,間歇數天至2周,少則2~3波,多則10余波。
常常體溫驟降,大汗淋漓,并伴有全身疲倦、煩躁不安、頭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
2.肺部表現
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均可出現。10%~33%患者為干咳,少數患者亦可咳痰,痰為黏液性、膿性或血性。
布氏桿菌肺炎患者偶有聲嘶、胸膜炎。肺部可有干、濕性啰音及實變體征。
3.關節痛
游走性大關節腫痛(肩、膝、骶髂及髖關節)為其特征,有的小關節亦可發生,不對稱、疼痛呈針刺樣。
有的可發生肌肉痛,多見于兩大腿及臀部,有時呈痙攣性痛。
4.肝脾腫大
部分患者可有肝、脾、淋巴結腫大。
(2)慢性期
呈低熱、咳嗽、咳痰,常為黏液膿性痰或偶有血絲,較常累及胸膜,發生胸膜炎。
可伴有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疲倦、失眠、關節痛、神經痛、肝、脾、淋巴結輕度腫大。
布氏桿菌肺炎的病程數月至數年不等,有的長達2年以上。久病可發生關節僵直或攣縮。
【臨床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內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有時可見到異常淋巴細胞。血沉增速。部分病例可有正色素大細胞性貧血。
(2)細菌培養
血培養和骨髓培養可分離出病原菌,牛布氏菌初分離時不易生長,需有適宜的二氧化化碳環境。
綿羊布氏菌的血培養陽性率較高,急性期或復發時可達70%~80%,骨髓培養可更高。
(3)血清學檢查
1.布氏桿菌凝集試驗:玻片凝集反應、試管凝集試驗、封閉抗體、含巰基化合物處理血清凝集反應。
2.補體結合試驗
3.遲發性皮膚變態反應
二、輔助檢查
X線胸片改變通常表現為肺門和支氣管周圍浸潤性陰影或單個肉芽腫病變,單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少見。
慢性期可有肺纖維化或鈣化。關節攝片表現為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兩側骨質稀疏,伴有骨質增生或硬化。
【診斷方法】
①流行病學資料和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
②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發熱、多汗、關節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多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等體征,但應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③血液或痰液或組織標本中培養出布氏菌,即可確診。
④結合臨床表現作特異性抗體檢測,血清學試驗如凝集效價1∶160以上或效價升高4倍以上者更有診斷價值。
⑤肺組織、骨髓、淋巴結等活檢以發現肉芽腫改變者有助于診斷。
【疾病鑒別】
布氏桿菌肺炎臨床表現復雜,須與伴有發熱、關節炎、睪丸炎、腦膜炎及肝脾腫大等多種疾病相鑒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結核
2.傷寒、副傷寒
3.瘧疾
4.風濕熱
5.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6.其他
布氏桿菌肺炎應與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敗血癥、兔熱病、鉤端螺旋體病、淋巴肉芽腫、病毒性肝炎、肝包蟲病、黑熱病、結核性睪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鑒別。
【并發癥】
布氏桿菌肺炎易合并敗血癥,部分病例為爆發性、致命性,常伴多發性內臟膿腫。
急性期常并發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骨髓炎、睪丸炎等,個別孕婦患者可導致流產。
慢性期可有關節和脊柱僵直,肌腱攣縮變硬等。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布氏桿菌肺炎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以減輕全身肌肉、關節疼痛。高熱、出汗,宜補充足量的液體及注意電解質平衡;
適當應用些鎮痛劑和解熱鎮痛藥,補充維生素。咳嗽、咳痰,宜用祛痰止咳。
常用溴己新(必嗽平)8~16mg,3次/d;川貝枇杷露10m1,3次/d;噴托維林(咳必清)25mg,3次/d;必要時可用可待因0.03。
2.抗菌治療
在急性期,為提高療效,防止耐藥,宜聯合給藥。四環素每天2g,分4次口服,加鏈霉素每天1g(老年人750mg),分2次肌注。
目前認為喹諾酮類藥物是治療布氏桿菌肺炎很有前途的藥物之一,應列為首選,并配合其他藥物治療。
3.菌苗治療
一般用于慢性期。菌苗療法的應用方法很多,靜脈、肌內、皮下、皮內法均可采用。其中以靜脈法療效最好。
菌苗療法近期療效較好,但遠期療效較差。為了減輕菌苗療法的反應,有人倡用水解素或溶菌素療法。
此乃弱毒菌經水解或溶解制成。一般反應較輕,但可能引起肝損害,個別病人可出現神經性耳聾。
4.中藥治療
本病急性期多屬濕熱,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可采用解毒活血湯加減。
慢性期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和氣虛、陰虛,治宜活血化瘀和扶正固本,如表現一般性關節痛者,則可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5.并發癥的治療
布氏菌性腦膜炎及心內膜炎在治療上有其特殊之處,值得注意。
6.其他治療
①對嚴重毒血癥,胸膜炎,心、腦等重要器官有并發癥的患者;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短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一般給潑尼松(強的松),每天30~40mg,分3~4次口服,連用3~5天。
②左旋咪唑或特異性轉移因子,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③理療、針灸等局部治療。
【預防預后】
(1)預防
1.控制和消滅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畜
(2)預后
布氏桿菌肺炎診斷明確后給予藥物敏感試驗進行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